很多人之所以不買新屋或預售屋,

是因為受不了公設比過高,

影響實際使用面積的大小。

所以看到公設比低的建案就會想直接入手,

但要小心當冤大頭喔!

 

 


首先來說說建築法規的演進,

以台灣921大地震為分水嶺,

在921以前當時台灣的防震法規制度與觀念不佳,

大家也還沒意識到重要性,

導致蓋出來的房子耐震係數普遍不夠,

公設比921大地震2.png

發生這麼大的憾事之後,

台灣開始修訂建築法規,

並在2002年完成修法,

所以在2003年才申請到建築執照的建築才是符合較高規範的建築。

2006年時法規又針對斷層及地質納入影響因素,

因此總結來說,

判斷房屋建造時的規範標準,

可以由2002年後取得的建照的建築為指標,

那麼2006年之後取得的建照又會更為嚴謹。

公設比法規.png


接下來進入正題,

什麼是公設比?

營建署表示,

所謂的公設比是業界售屋用語,

法規上沒有這個定義,

也沒有這個名詞,

更沒有公設比的相關規範。

所以公設可以說是建商給的名詞,

公設就是社區的公共設施的縮寫。

 

 

公設到底包含什麼?

基本上實地走訪一次就會比較了解,

我舉幾個基本公設的例子:

1.社區電梯

2.梯廳

3.逃生梯

4.警衛室

5.信箱區

6.公共廁所

7.基本大小LOBBY

8.垃圾回收場

9.停車場車道

10.走去停車位的走道

公設比車道.jpg

公設比逃生梯.jpg

以上這些都是必需的公設,

沒有了這些,

相信生活會存有諸多不便。

更上一層樓的公設:

1.漂亮的花園

2.寬敞的健身房

3.高級的麻將桌

4.華麗的無邊際泳池

5.安靜的閱讀區...等等

琳瑯滿目,

公設比LOBBY.jpg

公設比泳池.jpg

公設比健身房.jpg

相信有在看房的人對於這些設施都算熟悉,

這些也全都包含在公設裡。

所以這些設施的多寡當然就會影響到你的公設比,

這就看個人的選擇了,

有些人喜歡極簡風,

基本公設就能滿足他,

有些人喜歡氣派,

那麼他就很愛漂亮的花園和無邊際泳池。

一般人對於公設比的認知是,

共用部分除以建物總坪數(公設+主建物+附屬建物)

再乘以100%。

例如:

一間權狀總坪數40坪的房子,

共有部分若是10坪,

公設比就是25%。

但重點來了,

由於法規並沒有規定,

因此公設比可以是28%、35%、47%、甚至50%以上。

那麼

 

什麼決定了公設比?

建商透露了2大關鍵,

1.社區要做多少公共設施?

LOBBY要大?要KTV?要三溫暖?要交誼廳?

公共設施做得越多,

公設比當然就越高。

2.建商怎麼分配共用部分面積才是重點。

舉例而言,

地下室的車道和走道,

建商可以分給車位面積,

就不計入公設比,

但也可能因為垃圾集中場在地下室,

大家要到地下室倒垃圾,

因此把走道列入公設。

另外像防空避難室、機電設備、安全梯等,

這些是不計入容積但可登記的面積,

業者就可以自行調配。

因此,

建案要出售時,

業主可以設定公設比在35%,

或者為了促銷降到30%以下。

看起來也是很多模糊地帶吧!

其實房產專家也指明,

現在虛坪登記不合理,

但完全實坪制也不合理。

畢竟公設仍必須花成本興建,

公設比的高低也一定程度地反應社區品質。


多少公設比才算高或低?

有個準則是:

公設比在30是個標準,

超過35以上就算是高公設比,

2字頭的話就算低公設。

公設比的高低沒有對錯,

就看個人的喜好,

想要多一點的服務、多一點的享受,

自然就要付出多一點的金錢。

 

購好屋房市資訊網:

購好屋聯結.jpg

arrow
arrow

    購好屋房屋投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