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人之所以不買新屋或預售屋,

是因為受不了公設比過高,

影響實際使用面積的大小。

所以看到公設比低的建案就會想直接入手,

但要小心當冤大頭喔!

 

 


首先來說說建築法規的演進,

以台灣921大地震為分水嶺,

在921以前當時台灣的防震法規制度與觀念不佳,

大家也還沒意識到重要性,

導致蓋出來的房子耐震係數普遍不夠,

公設比921大地震2.png

發生這麼大的憾事之後,

台灣開始修訂建築法規,

並在2002年完成修法,

所以在2003年才申請到建築執照的建築才是符合較高規範的建築。

2006年時法規又針對斷層及地質納入影響因素,

因此總結來說,

判斷房屋建造時的規範標準,

可以由2002年後取得的建照的建築為指標,

那麼2006年之後取得的建照又會更為嚴謹。

公設比法規.png


接下來進入正題,

什麼是公設比?

營建署表示,

所謂的公設比是業界售屋用語,

法規上沒有這個定義,

也沒有這個名詞,

更沒有公設比的相關規範。

所以公設可以說是建商給的名詞,

公設就是社區的公共設施的縮寫。

 

 

公設到底包含什麼?

基本上實地走訪一次就會比較了解,

我舉幾個基本公設的例子:

1.社區電梯

2.梯廳

3.逃生梯

4.警衛室

5.信箱區

6.公共廁所

7.基本大小LOBBY

8.垃圾回收場

9.停車場車道

10.走去停車位的走道

公設比車道.jpg

公設比逃生梯.jpg

以上這些都是必需的公設,

沒有了這些,

相信生活會存有諸多不便。

更上一層樓的公設:

1.漂亮的花園

2.寬敞的健身房

3.高級的麻將桌

4.華麗的無邊際泳池

5.安靜的閱讀區...等等

琳瑯滿目,

公設比LOBBY.jpg

公設比泳池.jpg

公設比健身房.jpg

相信有在看房的人對於這些設施都算熟悉,

這些也全都包含在公設裡。

所以這些設施的多寡當然就會影響到你的公設比,

這就看個人的選擇了,

有些人喜歡極簡風,

基本公設就能滿足他,

有些人喜歡氣派,

那麼他就很愛漂亮的花園和無邊際泳池。

一般人對於公設比的認知是,

共用部分除以建物總坪數(公設+主建物+附屬建物)

再乘以100%。

例如:

一間權狀總坪數40坪的房子,

共有部分若是10坪,

公設比就是25%。

但重點來了,

由於法規並沒有規定,

因此公設比可以是28%、35%、47%、甚至50%以上。

那麼

 

什麼決定了公設比?

建商透露了2大關鍵,

1.社區要做多少公共設施?

LOBBY要大?要KTV?要三溫暖?要交誼廳?

公共設施做得越多,

公設比當然就越高。

2.建商怎麼分配共用部分面積才是重點。

舉例而言,

地下室的車道和走道,

建商可以分給車位面積,

就不計入公設比,

但也可能因為垃圾集中場在地下室,

大家要到地下室倒垃圾,

因此把走道列入公設。

另外像防空避難室、機電設備、安全梯等,

這些是不計入容積但可登記的面積,

業者就可以自行調配。

因此,

建案要出售時,

業主可以設定公設比在35%,

或者為了促銷降到30%以下。

看起來也是很多模糊地帶吧!

其實房產專家也指明,

現在虛坪登記不合理,

但完全實坪制也不合理。

畢竟公設仍必須花成本興建,

公設比的高低也一定程度地反應社區品質。


多少公設比才算高或低?

有個準則是:

公設比在30是個標準,

超過35以上就算是高公設比,

2字頭的話就算低公設。

公設比的高低沒有對錯,

就看個人的喜好,

想要多一點的服務、多一點的享受,

自然就要付出多一點的金錢。

 

購好屋房市資訊網:

購好屋聯結.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購好屋房屋投顧 的頭像
    購好屋房屋投顧

    購好屋房屋投顧的部落格

    購好屋房屋投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